雄安新区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3日浏览量:
放眼行业,势头汹涌。航天信息、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六大产业云集,2000余家科技企业同台竞技;
从民生看,工作适宜、生活适宜。新建区内已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5所,优质酒店和各类品牌专卖店数量不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正在从无到有、从蓝图走向现实,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决心,把工作做好、做好,推动各项活动不断有新发展。”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建议》提出“以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达标和高品质。”
新雄安片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救灾保障、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公共服务。如今,从“一块土地”到“一张地图”再到“一座城市”,雄安现代城市框架已全面发育,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去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10月9日,首批国有企业中国华能、中化集团正式落户雄安,2000余名员工来到雄安工作生活。
“看,这就是我在雄安的新家!”晚上,杨高民站在新家的阳台上,兴奋地和家人进行视频通话。
“雄安就像一座大城市!”杨高民是中化集团员工,住在南京市一套经济适用房里。离他单位不远。他只需要携带一个包就可以移动。 “新区还为两家中央企业的员工开放了定制巴士。”
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首先是分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就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衷和使命。
紧紧抓住救灾工作的“牛鼻子”,雄安把服务重点放在制度安排上:从规划、办公场地建设,到工商登记、税务、资质转让、员工生活设施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京雄278项政务服务“一体化”、209项资质互认。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冯奇峰表示:“我们全力确保撤离人员的医疗、公积金等福利至少与北京一样好。””,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促进员工安心、企业发展,雄安需要来自改革的动力。
“这是员工和公司的新家!”中铁城建集团雄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郭元飞难掩喜悦之情。公司已获得雄安市水利水电总承包资质,并成功拿下省外工程。 “赢得山西申奥是雄安创造的条件。”
过去,申请此类资质需要经过多个省级部门,耗时约半年。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带来转折:到2024年底,新区原有12个内部机构重组为21个工作部门,大而扁平,推动“雄安事到雄安办”。
之后改革中,内部“组”改制为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专业“局”,雄安按照规划充分行使管省权限。今年,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又获得水利、通信、交通等16个省级审批权,全面落实“一网一服务”“一业一策”。 “我于6月1日提交了申请,并于6月26日收到了证书。”郭元飞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去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目前,已有华星网络、中国华能、中化集团等3家央企落户雄安。第二批救灾项目建设已加快,第三批救灾项目即将实施。国有企业设立各类机构400多个,更多雄安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
“去雄安,就是拥抱科技、拥抱未来。”
“让智能、绿色、创新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乘坐公交车,探索这座新城市,我真切地感受到,光鲜亮丽的名片背后,都有着变化的故事。
310路新能源公交车就像一条流动的丝带,连接着雄安新区起步区、荣东片区等重点区域的相关点。司机王占华已经运营这条线路近三年了。他的公交导航地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更新,增加很多新的点。
在车内,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在汽车之外,各类科技公司正在加速聚集。
去年,中国星网落户雄安,点亮航天信息产业“主星”。随即,卫星制造、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服务相互补充。
今年10月,首颗“雄安造”卫星成功下线。 “我们跟随华星网,在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站在雄安科技创新中心卫星生产线旁,卫星研发公司蓝箭宏庆(雄安)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耀忠开始讲述,“公司于当年年初来到雄安。
变革的速度从何而来?雄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系统打造了10多个创新平台、31个主题建筑和众多孵化载体,激发活力,促进高端产业集聚。 “落户雄安后,科创中心全程帮扶,对接技术合作,提供试点东部基地。雄安科技创新基金也出资8000万元入股,为研发按下‘加速键’。”施耀忠说。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四楼,洞察科技(雄安)有限公司工程师冯新宇展示了新开发的全机可信数据空间。 “坐着下楼梯就意味着上下。”冯新宇说:“园区组织了技术沙龙,让我们和二楼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了很多多模态的培训模式。预计年底会有更多新成果落地。”
“走进雄安,意味着拥抱科技、拥抱未来。”冯新宇感慨道。
到2024年,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360家,年均增长1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教育企业将达到529家,同比增长31%。航天信息与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六大产业正在形成。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阶段,我们将彻底变革科技创新,打造未来产业新体系。”雄安新区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阳彪展示。
创新深深植根于这座城市的DNA,也惠及每一位市民。新区道路两侧,信号机、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已融为一体,多功能信息杆不断向“数字大脑”传输数据。后者通过智能分析调节红绿灯,编织出看不见的“绿波”“在雄安开车,常常可以享受一路绿灯。”王占华笑着说。
数字城市与实体城市“孪生一体”。城市计算中心作为“数字大脑”,总数据吞吐量超过330亿条。中心的入口,城市的三维模型逐渐在数字化运营平台上发布,虚拟与现实交融。
“在雄安,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段管廊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让城市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智慧。”中国雄安集团城市计算中心工程师赵松说。
这个采暖季,“智慧供暖”是一大亮点。建立了“源-网-站”全链条监控系统,供热站生产运行、视频数据全部接入智能供热平台。 “智能采暖平台就像一个智能‘管家’。如果发现用户供暖参数不正常,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调整阀门开度、排气、清洗等任务,提高供暖效果。”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荣东事业部供热运营团队负责人陈萌说。
目前,雄安已建成数字道路500多公里,实现5G网络全覆盖,政务管理、环保、交通等智慧应用场景加快落地。
“来雄安,在家门口享受幸福”
什么是幸福?
在北京雄安校区第四中学第二实验学校11岁的学生龚一山眼里,幸福就是自己和弟弟的校园生活。父亲的科技公司生意不错,母亲在社区执业,祖父母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活动……生活很愉快。雄安新区系统推进“好房子、好社区、好社区、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从我为城市奔跑,到城市为我服务。龚一山的父亲龚文通透露,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住在西直门附近的一栋小房子里。每个月的房租非常昂贵。我的妻子和孩子住在河北涿州,我们只有周末才能见面。去年他们搬到了雄安,一家人住进了一套135平方米的大三居室,装修很好,每月租金2100元。
今天很多城市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现在在雄安实现了。
雄安推出“租购同权”政策,保障租房者在留学、居住等方面的权益。 “来雄安,在家门口享受幸福”。去年,去吴文通提出申请,孩子从涿州转到雄安就读。 “是名牌九年制学校,初中不用愁。”
打造“15分钟生活圈”。社区周边有超市、餐厅、护理等配套设施。各新建片区实行“新区-片区”二级管理和“新片区-片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没有街道,社区的资源正在耗尽。 “出生登记、唇枕、医疗保险等经济事务都可以在社区办理。”发射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正昌说。
再往前走,就到“好吧”城城“去探索。
森林环绕城市,湿地进入城市。走进悦榕公园,在彩草湖中感受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生态理念:北苑再现了南苑秉承《诗经》中“关关九鸠,江岛”的意境,充分展现了古典园林风格。
“周末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玩,近距离接触绿色生态。”从北京来到雄安打工的王雷说。 “先植绿,后建城”。新区累计造林面积4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1%大幅提高到35%。
雄安“身份”清晰:133100行政区划代码、“吉克斯”车牌、专属邮政编码等。
2017年4月,专职摄影师刘向阳抵达刚刚成立的雄安新区。站在白洋淀以北的沙漠里,风吹过芦苇,镜头里只有草地、村庄和一条土路。此后,刘向阳坚持记录雄安新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重要的画面都体现了宏大的建设场面和丰富的内容历史的记忆。
不久前,刘向阳又站在了同样的位置。脚下起点的路网四通八达。眼前,“金芦苇”大楼高耸入云,智慧灯杆蓝光闪烁,中央绿谷蓝绿交错。按下快门定格这一瞬间,他感慨万千:“短短几年,雄安从一个新区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是一座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建的人文城市。这就是我们的城市,这就是人文城市!” ”

